鉆探抽沙船出口-鉆探抽沙船-冠誠重工-青州冠誠重工機械有限公司
Drilling pumping sand exports - drilling pumping sand - Crown-Heavy -
冠誠鉆探抽沙船: 所用鉆機主要分為回轉式與沖擊式,以及復合式鉆機。 在歷史上,鉆井技術由中國發明,蜀郡太守李冰開挖了中國第一口鹽井,宋代實現了沒有動力設備的情況下的沖擊式鉆井技術。 在沒有任何動力設備的情況下,我們的祖先能向地下深處鉆進多少米呢?鉆井技術是中國發明的嗎? 是誰開挖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口鹽井? 在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有一個叫大順灶的偏僻小村莊,村里的山坡上,有一個不起眼的草棚,它看上去就如同它周邊的麥田一樣,是那么的普通,以至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它熟視無睹。但是誰也沒有想到,這個極其普通的草棚里面隱藏著一個大秘密。 四川省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宋良曦說:“李冰做蜀郡太守的時候,自古蜀國多水患,在治水的過程中,開了都江堰,發現河道的中央出現了泉水,結果一嘗是咸的。實際上是鹽泉露頭了,所以他就研究這個鹽泉的走向,按照《華陽國志》的記載,叫做試其水脈,開廣都鹽井。” 李冰在開挖直徑約兩米、井深在15米的廣都鹽井時,不會想到,他從此拉開了中國鹽井的序幕。 據宋良曦介紹,從戰國末期一直到北宋時期,鹽井和水井的形式差不多,都是靠人用鋤、用擂、用鍤、用鑿把地面橫土挖成坑,叫大口鹽井,因為它口徑很大。 到北宋初期,四川地區鹽井的深度達到了180米左右,鹽井也增加到600多口,年產食鹽1600多萬斤,每天有大量的鹵水被送到熬制食鹽的作坊里進行加工。 但是180米的鹽井深度并不能滿足社會對食鹽的需求,鹽業帶來的巨大商業利潤,促使人們不斷地向地下深處挖掘,以便打出更多的鹵水。然而,這時的人們卻發現,這鹽井怎么打也打不下去了,是什么阻擋了它前進的方向呢? 北宋人的挖井行動成為九百多年后世界鉆井技術研討會爭論的焦點。 從地質的角度來講,四川地區鹵水含量比較低的水,位于比較淺的地方,大概20米到300米。如果濃度比較高,埋藏較深,一般在700米以下。那么,當表層的這種含鹽量比較低的鹵水快被開采完的時候,大口鹽井地區就急需要去開采深層含鹽量高的鹵水。可是當時的技術條件又不允許這么做。沒有很好的辦法支撐固定井壁。挖得越深,鹽井可能會出現坍塌的現象。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技術來改變這個落后的局面。 公元1041年,也就是北宋慶歷年間,在四川大英縣一個叫大順灶的偏僻小村莊里,幾個村民聚集在一起,準備私自開挖一口鹽井,為了逃避朝廷法律的制裁,他們打算挖一口小鹽井,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。 村民設想能不能利用舂米的方法,用足踏來帶動一個鉆頭上下運動,從而達到打井的目的呢?想法很快就變成了行動,而他們的行動則成為九百多年后,中國專家在世界鉆井技術研討會上據理力爭的好材料。 上個世紀的80年代的時候,在加拿大的溫哥華舉行了一次世界鉆探技術會議。俄羅斯的專家說鉆井技術是俄國人發明的,有200多年的歷史了;美國專家說,他們國家鉆井技術有300年了,應該是美國人發明的。這時候,有一個中國專家站起來說,在我們國家,鉆井技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。 巧妙利用扇泥筒打撈碎石和泥土,把鉆井技術進一步向前推進。 當時村民采用了人類歷史上早的鉆頭,歷史上記載叫做圜刃,用圜刃鉆擊地下,破碎巖石,把鹽井向地下深處打進。人類歷史上早的鉆頭圜刃有兩米多長,八十多斤重。它開出的井口只有碗口大小,非常符合村民們要隱蔽鹽井的要求。但是,井口太小,人不能下去,那開采出來的碎石和泥土怎么樣才能打撈出來? 村民巧妙利用了扇泥筒,扇泥筒就是把一根竹子中間的節全部打掉,在底部留一個小孔,小孔上面固定一塊熟的牛皮。放到井底的時候,液體要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,把皮線頂開,泥漿和地下水就進入到筒里面。把竹筒提起來的時候,液體自然重力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,這個向下的壓力就把牛皮關閉。所以水在筒里面滴水不漏,實際上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早的單向閥門。拉到地面以后,又用一個鐵鉤,把這塊牛皮頂開,筒里的水就放出來